2013年专利代理人助理业务培训学习心得——李月俄
发布:2013-07-26 11:21:42 阅读:1799
刚参加完深圳的专利诉讼培训,很有幸能够继续参加由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主办的“专利代理人助理业务培训班”,真的非常感谢公司和所长对我们的支持和培养,更加庆幸自己能成长在华南这个平台,正因为如此,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参加培训的机会。
本次培训的导师都是国内知识产权界非常有名的代理人,他们在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帮助一个个新兴的专利代理工作者的成长。不为别的,就仅仅希望我们国家的专利代理能够越来越专业,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我非常感动于这些前辈们的付出和教导。
第一天早上的课程是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所的老代理人穆魁良老师给我们讲文件撰写的相关知识。他的讲课方式风趣、幽默、形象,虽然他讲的内容在工作中我早有接触,但从穆老师讲解的角度再把如何撰写专利文件的基础内容过一遍,又有一番不同的领悟:
第一,关于如何应对专利法规定的不能授权的主题,可通过灵活的技巧帮助客户从另一个角度把技术申请下来,这是之前从来不敢想的;
第二,对于必要技术特征和非必要技术特征的筛选和甄别,需要将特征逐个列出,然后进行分析,再确定是否需要写在独权中。因为或许就那么一个特征没考虑清楚,就可能毁掉了客户一个优秀的发明创造;
第三,穆老师用长链、姜、洋葱等常用的生活用品去比喻如何布局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虽然很形象,当时理解是很容易的,但是深思下去,发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慢慢体会。并列技术特征如生姜一样,一个主体身上会散发多个并列的小主体,这些小主体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是长链式的权利要求跟洋葱式的权利要求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我在随后的工作中进行认真的分析。
下午本来是由陶海萍老师为我们讲解审查意见的答复。但是鉴于早上穆老师调查到,大部分的人都还没独立撰写专利,因此下午的答审培训讲解时我就偷偷地溜到另外的一个会场。讲课的是国家发明机械审查部的审查员陈存敬老师。她的课程没有过多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两个实际案例给我们讲解如何答复关于“公知常识和有限试验”的审查意见。期间有独立思考,有小组讨论,还有小组发言、个人发表意见、老师讲解分析等各种形式,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这种答复思路和技巧。或许有些地方我不能完全明白,但是通过这节课程,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学到的非常多,假如下次遇到这类型的审查意见时,我能有个基本的思路,然后按照这个思路答下去,不会那么手忙脚乱了。确实这种授课方式还是我们是比较喜欢的,而且针对性更强。
在课上,我还发现我们华南所的工程师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大胆发言、乐于思考的,包括我自己也站起来发表了意见,也得到陈老师的肯定,当时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同时也发现其他所有很多优秀的代理人,他们的知识面似乎更广,层次也有不同的高度,都能够各抒己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二天的课程是由吴观乐老师给我们讲解如何撰写专利文件。我们刚进入代理行业学习撰写入门的时候,都会拜读吴观乐老师编著的作品,如《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一般只要认真读完这本书,就能基本掌握撰写专利的方法。但是这次是听他本人讲课,我们都非常期待和兴奋,像粉丝见到自己的偶像一样,那种心情是难以言喻的。
首次见到吴老师,才发现他原来已经73岁高龄了,听说还是前一晚半夜才赶到广州的。他一开始就跟我们说了三个对不起,第一是自己的脚受伤了,不能站着授课,第二是他由于换了新手机,不知道怎么关机,所以电话会响起,第三是因为下午要赶去上海,课程时间要缩短。其实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他却很诚恳地跟我们道歉,让我不得不对这为老人肃然起敬。在他身上,看到一种真诚的谦卑。而他已经算是我们这行业的象征人物了,是一种标准的象征。但是他依然那么谦虚,那么诚恳,那么和蔼可亲,真的非常难得。看来成功的人,自有一些共同的特质。而往往很多人就缺乏这种特质,所以到达不了成功的巅峰。
吴老师的课程就用了一个案例做分析,从如何判断、检索、跟客户沟通,到最后撰写,都讲得非常详细,而且很有耐心。吴老师的思路基本跟我们平时的工作思路差不多,但是他提供给我们的案例文件,就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现在基本都是按照一个统一的模板撰写专利文件,虽然比较严谨,但是整体的感觉连贯性不够,有些内容不知道在哪里描述比较合适等等,而且吴老师的写法也相对比较开放,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都能接纳,因为每个方式都具有它独特的作用,是用另一种方式难以达到该效果的。不过,我明白,能这么撰写的前提是基本功要扎实,才能写出灵活优秀的专利代理文件。所以我要更加刻苦,专心学习,让自己更快地成长。
很享受这两天的课程,学习到非常多新的东西,再一次感谢公司和所长提供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给我们,我们也定能把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客户,奉献公司。
代理部 李月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