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数量积累后易成为“打击”对象 ——企业须注重侵权风险控制

发布:2013-10-22 14:38:43 阅读:1737

采访对象: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孙誉倩

撰稿记者:李文洁

    随着知识产权数量的提升,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本报记者就些采访了深圳市惠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东莞分所负责人、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孙誉倩。

    布局后的专利才是混凝土

    记者:当企业知识产权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是不是该考虑知识产权布局的问题?企业该如何进行知识产权布局?

    孙誉倩:所有企业都应该考虑知识产权布局,只是处在不同阶段的企业进行不同的知识产权布局。创业期的企业要进行知识产权申请策划、布局,包括国内外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登记、海关备案、项目申报等。成长期的企业则要注重知识产权风险规避、维权,包括侵权诉讼、专利无效、行政复议、商标复审、商标异议、文献检索等。发展期的企业则需要进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运营,包括法律顾问、专利战略、商标战略、技术许可、商标许可、质押融资等。

    如果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利在产品竞争中的作用,企业需要着重考虑专利布局的问题。没有布局的专利只是一盘散沙,经过布局后的专利才是混凝土。同时,有效的专利布局可以避免零散和杂乱无章的专利申请情形出现,合理的专利布局也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申请成本。专利布局可以对提高企业专利的整体价值,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专利布局的战略通常包括:权利要求同时布局到基础专利与核心专利;产品和方法;从小组件布局到大系统;从核心组件布局到应用产品。

    专利布局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将某一技术主题的所有技术解决方案申请专利,形成地毯式专利网的布局方式。

    2)将围绕某一技术主题的多种技术解决方案分别申请专利,形成城墙式系列专利的布局方式。

    3)将某一技术主题所必需的一种或几种技术解决方案申请专利,形成路障式专利的布局方式。

    4)将围绕某一技术主题之核心专利的许多技术解决方案申请专利,形成糖衣式专利群的布局方式。

    数量积累后重点控制风险

    记者:企业在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数量时,该如何解决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孙誉倩:当企业有了一定的知识产权积累以后,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很容易成为别的企业(尤其是国外企业)打击的目标。这些打击,主要来自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的打击,因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点应当是尽快地对企业自身进行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控制,包括:一、对企业现有产品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进行控制:具体来说,应当首先控制那些对企业销售收入或利润贡献最大的产品,之后再控制其它产品。二、对企业未来产品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进行控制: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应对上市时间最近的产品进行风险控制,或者也可以优先考虑对影响公司战略规划或有可能影响公司产品格局、销售格局的未来产品进行风险控制。

    此外,企业还要注意监控主要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适时采取行动。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谈判、合作、诉讼、质押融资等。

    记者:对于企业而言,导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对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有哪些好处?

    孙誉倩: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国家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都是基于长期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及科学管理方法制定的,可以为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提供明确的标准和细化的方法。

    企业参与贯标,不仅可以获得政府的资金及政策扶持,还可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获得系统性提升,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提升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一整套网上的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优质的创新能力;规避知识产权竞争风险;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估值,以及帮助企业从OEM走向ODM或者OBM,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

    借用文控系统轻松实现管理

    记者:您对企业具体开展贯标工作有何建议?

    孙誉倩: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制度保障,但不少企业为了贯标贯标,贯标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又回到了原点,造成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的浪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并没有获得实质性提升。而贯标真正要实现的目的是使企业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且持续不断地运行下去,努力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企业文化。

    但是贯标工作也是一项非常繁琐、专业性很强的过程,为此,惠邦事务所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和广东省地方标准等的基础上研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控管理体系 ——《知识产权管理及专家服务系统》(简称:IP管理及ESS),该系统在发明及创意知识产权商品化及产业化知识产权资本化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四个有机统一范畴共38项管理准则的专业流程控制下,建立起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帮助企业轻松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目前,包括迅雷等数十家企业正在试用该系统。

                                摘自   东莞时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