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集体品牌当为 企业品牌积累量能基础
发布:2013-10-25 15:31:48 阅读:1503
一个类别商品区域性的集体品牌,有利于某一企业的个性化品牌的生成。
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论坛上,著名电商专家、大卓电商总裁齐宪威表示,东莞缺乏优秀的网上平台,但莞企却是各大电商平台的供应者;莞企应发挥这种优势,利用电商平台带来的机遇打造自身品牌,避免成为B2B领域的代工。
一个来自电商专家的警告,在不久的将来未必不会一语成谶: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售卖的林林总总的商品,有很大一部分为东莞制造,但品牌却为他人所拥有,而与东莞制造业企业无缘。因为缺少品牌,代工的东莞企业仍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获取商品价值链上微不足道的残羹剩饭,而大利润仍然掌握在品牌商手中。
从传统商业时代的代工者蜕变为电商时代的代工者,东莞企业如果仍然满足于贴牌生产的现状,那么,依附性的制造和生产,不仅难以确保企业的利润,更难以确保企业走出受制于人的地位。
如今之计,东莞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助力企业加快微笑曲线的形成,助力企业形成品牌竞争力。
首先,东莞须加快构建基于内需市场的区域性集体品牌如虎门服装、大朗毛织等的步伐,为企业个体品牌的推广积累量能基础。东莞许多镇街已经形成了某一类商品的产能优势和产业链优势,但是,由于多年来面向国际市场的缘故,类别产品的国内知名度和熟知度尚有提高的空间。因此,区域性集体品牌的推广应该实现大转向,即基于内需市场,提升类别商品的国内品牌度和知名度。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类别商品区域性的集体品牌,有利于某一企业的个性化品牌的生成。如意大利的皮件生产,由于几个小镇的皮件生产赫赫有名,区域集体品牌叫得响,区域内几乎所有厂商都沾光,这几个小镇的皮件生产商拿着产品到意大利境外销售,几乎个个都成了名牌。东莞应借鉴意大利皮件小镇的经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东莞集群生产早日升级为集体品牌。
其次,东莞须重点支持某些具备条件的企业率先形成大品牌。要求东莞多数企业形成自我品牌并不现实,而现实的路径更可能是,通过支持少数企业率先生成微笑曲线,率先走上形成品牌化道路。
东莞各级政府已经出台支持部分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体系,未来几年,东莞可望出现几个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在激励企业做大做强的进程中,政策更有必要向激励企业形成品牌倾斜。更关键的是,具备条件的企业应该摈弃路径依赖,大胆利用品牌外包服务,借重国内知名营销公司的策划和运作,尽快实现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扩张。
摘自 东莞时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