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高分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发布:2013-12-03 09:40:37 阅读:1892
11月27日上午,我市召开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动员暨全市科技奖励大会。东莞市以全国地级市评分第一、同批次总评分第二的优异成绩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中纪委驻国家知识产权局纪检组长、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肖兴威,省政协副主席、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陶凯元,市领导徐建华、袁宝成、姚康、黄双福、周楚良、张科、何嘉琪等出席了会议。
袁宝成代表市政府从国家知识产权总局领导手上接过金光闪闪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牌匾。会议还对97项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进行了表彰,徐建华、袁宝成为获奖项目代表颁发获奖证书。这97个项目共获奖金1270万元。
知识产权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10年3月,东莞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昨日的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首先对过去三年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战略对于东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袁宝成说,正是在这一认识高度下,东莞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加大财政投入和宣传力度,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打造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抓手来组织实施。
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东莞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至去年底,全市申请专利29199件,授权20900件,均居全省第三,三年分别增长53%和6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571件、授权1385件,三年增长2.5倍和4.45倍。
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同样亮点频频。目前,东莞建立国家专利技术(东莞)展示交易中心、东莞版权产权交易平台等载体。三年来,全市共达成技术合同517份,成交额6.5亿元,实施专利许可20项,成交额约1.7亿元。通过创造各种条件,东莞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与资本结合、与市场对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快实现由知识产权大市转向知识产权强市
会上,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相关领导宣读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确定厦门等18城市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通知》。根据通知,厦门市、宁波市、长春市、东莞市、无锡市等18个城市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示范时间自2013年9月至2016年8月。
陶凯元认为,东莞此次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评分不仅在地级市中排名第一,而且比入选的两家副省级城市的分数还要高,仅低于厦门市1分多,位居所有城市的第二。相对于排名第三的城市,东莞遥遥领先6分。东莞成为全省第三家获此称号的城市,也是唯一一家地级市。这是东莞的骄傲,也是广东的骄傲!她希望东莞紧紧抓住建设示范城市的大好契机,以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表示,东莞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运用能力、管理能力和保护能力,加快实现东莞由知识产权大市转向知识产权强市。
延伸阅读
徐建华谈及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时提出
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的高效对接
尽管在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显赫,但东莞并不满足于此。“东莞要以更高的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和推进科技创新,更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昨日的大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对此进行了动员和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作出部署。”徐建华指出,东莞要按照全会部署要求,实施一系列的科技制度改革措施。加快推动东莞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强市,尽快走出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阶段。
“我们将全面制定和落实鼓励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承担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兼并收购优质科技企业,发挥科技创新龙头带动作用。”徐建华说。
徐建华表示,当前东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大的优势在于产业化条件良好、市场比较成熟,最大的劣势在于创新要素资源不足。因此,东莞推进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在于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创新资源在东莞的聚集、转化和应用,形成协同创新。
“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充分吸纳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加快创新资源向我市流动和集聚,推动个主体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徐建华进一步说,“而衡量这一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看其是否符合市场化、产业化的规律,是否让各方的利益实现了捆绑和融合。”
他指出,当前要重点抓好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建设,建立高效、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产研分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促进知识与资本、技术与产业、成果与市场的高效对接。“尤其是要完善科研人员参与分配的机制,不要让他们等着回学校晋升,而是让他们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知识型企业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相关新闻
97项科技成果获东莞市科技大奖
生猪质量安全追溯关键技术荣获市长奖
在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市共评出科学技术奖97项。其中,技术成果类市长奖1项、荣誉类市长奖3项、科技进步奖93项。科技进步奖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34项。上述项目将获得总计1270万元的奖励。 徐建华、袁宝成等市领导为获奖项目代表进行了颁奖。
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基于物联网的生猪质量安全追溯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荣获今年唯一的东莞市科学技术奖技术类市长奖。东莞市瀛通电线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晖、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中延、东莞市华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志昆3人荣获东莞市科学技术奖荣誉类市长奖。
“燃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的研制与应用”等26项科技成果荣获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镁合金回收料连续熔化无溶剂精炼技术”等33项科技成果荣获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燃气发动机及成套发电机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等34项科技成果荣获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市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市科技局局长何跃沛介绍,今年获奖项目整体水平比去年有所提高。他举例,今年科技进步奖的93个项目中,项目成果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87个,占比91.5%。项目共获得授权专利576件,相比去年增加了34.8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5件,相比去年增加了192%。另外,项目社会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今年获奖项目共实现新增产值66.7亿元,比2012年的27.62亿元提高了141.49%;出口创汇7.3亿元,比去年的4.61亿元提高了129.07%,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大。
摘自 东莞时间网